从前,有几个盲人,从来没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啥样。有一天请求国王,让他们摸一摸真正的大象,以便知道真正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为此国王命人牵了一头大象,让盲人们来摸。
盲人们来到大象跟前,第一个先摸到了大象的腿盲人说:“大象啊,原来就像一根粗粗的柱子!”随后摸到了大象的身子的盲人说:“不对不对,大象明明就像一堵墙嘛!”第三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惊叫道:“你们都说错了,大象其实像一把大扇子!”之后的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说:“哼,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像根细细的绳子罢了。”
这几个盲人各有凭借,各执一词,都以为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样子,坚持自己的意见。实际上呢,他们谁也没有摸到大象的全貌,都只是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而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不能从一时一地的个别了解作依据,而要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和分析,才能得到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否则,就会像那些盲人一样,把局部当作整体,闹出笑话来啦!
在认识资本这个问题上,事实上也存在着盲人摸象的问题的。
近日,看到微友转来的文章中有这样的说法:“——在经济学中,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包括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用于生产其他商品或产生收入。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分为不变资本(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劳动力),后者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剩余价值。”
这种说法就令人感到有点盲人摸象的味道。
“百度知道”对资本的解读,基本上反映了马克思的资本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资本’是指资本家占有、并用作剥削手段的生产资料和货币。是一种由剩余劳动堆叠形成的社会权力,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因此,资本并不完全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这里的意思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资本是资产所有者利用自己占有的资产吸收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以满足资产增殖需要的生产方式。这就是关于资本的最一般的定义。
我们进一步来认识资本的这一定义:
1,资本首先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方式:即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生产资料掌握在资产者手里的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只能通过劳动力的商品化的途径结合,这种结合的特征就是资本生产的方式。劳动者在除了生产资料之外,只有自己劳动力的情况下,他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换取生活资料。因此,他必须到市场上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资料。而当资方与劳方签订劳动合同后,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转变为生产劳动时,这时的劳动力使用权已经属于资本家或企业,这时的劳动力和其它的生产资料一样,都成为老板或企业获取盈利的工具或手段。在企业生产结果中,支付劳动者工资的部分,是作为成本出现的,因此,它和其它生产资料消耗一样,都只是企业经营最小化目标。企业的生产成果表现为盈利的最大化。其整个生产过程在价值运动上即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的盈亏变化。表现为剩余价值量的波动。这种企业就是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即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
2,资本是价值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的运动方式。价值是商品区别于产品的一个性质,商品所以形成价值特性,是因为它需要通过交换、通过流通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因此,只有在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存在和产生。那么老板或企业的资产为什么能够不断地增殖,从而产生剩余价值呢?是因为这种资本化的资产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时而采取商品形式,时而采用货币形式,资产的增殖即在不断的运动中得到实现。即所谓“货不停留利自生”。因此,资本只能把它理解为一种运动,或者说只有在运动中才能正确理解资本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前,也是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但这时的商品生产却并没有成为资本的生产方式。那为什么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本来只是起中介作用的货币就转变为资本了呢?就是因为产生了劳动力这种新的、特殊形式的商品。在这样一种新的条件下,商品的交换过程形成的就不是价值,而已经是剩余价值。
3,劳动力的特性在于它的使用本身就成为价值产生的源泉,就是人类劳动量的凝结。因此,资本本质上是价值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的特殊的运动形式,而剩余价值则是价值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的具体存在形式。
4,当我们谈到资本时,也就意味着一种生产方式一一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其主要要素是:它的生产主体是资产所有者——资本家或股东;而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资产所有权或产权;与此相关联的是资产阶级法权一一产权制度;其生产目的就是追求剩余价值;与此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是产权管理体制,分配体制是按资分配体制(合伙制或股份制);而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产权制度。
5,资本主义的资本是一种社会权力。
什么是资本?
资本就是一套社会权力的计量手段,这是基于商品经济的。资本不断增值的特性,来自私有者对劳动者的剥削——其剩余劳动作为资本积累在了资本家手里。而资本家则运用这些资本争夺控制生产的社会权力——购买商品不是资本增值的目的,资本对应的不是具体的商品,而是政治权力。按资分配实际就是按对劳动者剥削程度进行社会权力的分配。谁剥削劳动者最有效率,积累的资本越多,谁就获得控股权,成为首席决策者,按资分配的股份制度,这完全可以拿贵族共和来形容——谁掌握的军队多,土地多,那么谁就更有发言权,拥有最多土地,奴役最多农奴的大贵族则成为首席贵族,用现代的话语来说就是第一大股东。贵族按照土地来划分权力,共同组成国家,而资本家则以资本来量化权力,共同支配整个社会,以公司或国家的形式,他们的社会权力,都是由劳动者的血汗堆砌起来的。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积累成为了他们手中的权力。
有人说,不是资本剥削人,而是权力剥削人。说这句话的忘记了,资本本身就是一种权力,一种奴役劳动者的权力。
对于资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刻论述,明确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物化的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体现为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只能出卖劳动力维持生存,本质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资本的起点是货币,但货币不等同于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售,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是不断运动的价值,本质在于自我增殖。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组织生产,获得比初始投入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种增殖是资本的核心动力,且运动是无限的,唯一目的是追求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价值在生产中转移到新产品,不增殖;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其价值在生产中通过劳动者劳动被创造出来,并产生剩余价值(s),商品价值 = c + v + s;资本家将剩余价值再投入生产扩大资本规模,即资本积累。通过竞争和兼并,资本逐渐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形成垄断。这加剧了社会两极分化,必然导致无产阶级贫困化和资本主义矛盾激化;资本存在内在矛盾,一方面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社会化但生产资料和成果被少数资本家占有;另一方面是无限扩张趋势与有限消费能力的矛盾,资本追求无限增殖,但劳动者消费能力受工资限制,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总之,资本是历史的产物,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而产生,也将随资本主义灭亡而消失。其存在以劳动力成为商品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等特定社会条件为前提。
很显然,只有全面地、历史地认识资本的性质和特征及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资本的本质特点。把资本当作生产要素,把资本归结为没有社会属性的工具、强调资本中性等等做法,都只是盲人摸象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