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
 
生存是发展的前提——保存自己是消灭敌人的前提——皮不存毛将焉附?

  李克勤(jixuie)题记:听了《蒋介石西安被扣后态度大反转,从强硬到缓和的幕后真相【王立华17】》之后,对立华老师突出讲的一个细节,颇有感触。

  那是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刚发生那一刻,张学良就给毛主席发来电报告知蒋介石已经捉到,“收到这一消息后,毛主席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做好军事准备。” 也许有人说,那是常识。 是的,那是常识。问题是,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究竟有几个人(包括决策者)能够注意到常识呢? 换一个说法,为何大批决策者常常在关键时刻作出违背常识的决定呢?

  本文要点如下:

  1.毛主席为何总是能抓住主要矛盾?

  2.立华老师的原话;

  3.毛主席抓主要矛盾的本领,不学不行。

  欲知详情,请看下文。

  01

  —

  毛主席为何总是能抓住主要矛盾?

  立华老师生动讲述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的各种状况,他特别指出:

  “收到这一消息后,毛主席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做好军事准备。”

  别小看这个说法,其中传递出三个信息:

  第一,这是毛主席得知西安事变发生后,“首先”的想法。这个想法,事实上是想得通的,但当时未必是别的人能想得到的。其实很多人,听说此消息后,首先的想法是怎么处置蒋介石。

  第二,毛主席的这个想法之所以正确,之后转换成做法所以行得通,从理论上讲是抓住了主要矛盾,从实践上讲这个想法,能够迅速转化成说法、做法,并且最终是行得通的。

  第三,毛主席在我党历史上,之所以成为当之无愧的领袖,那是他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博得全党认可的结果,而面对突发事件,他总是能够果敢、迅速作出判断与决策,恐怕是至关重要的一项独有的本领。实际上,毛主席始终抓的主要矛盾,是围绕着生存这个底线来考量现实问题的。

  生存是发展的前提——保存自己是消灭敌人的前提——皮不存毛将焉附?

  这其实都是常识,说起来谁都知道,可是到了关键时刻,太容易忘记,太容易忽视了,是不是?

  我们这些年看到多少企业犯这样的毛病——为了发展而搞得生存危机,最后企业也不存在了,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司空见惯——为了发展而牺牲了生存。

  02

  —

  立华老师的原话:

align="center">

  03

  —

  毛主席抓主要矛盾的本领不学不行:

  企业决策者为何领悟毛主席之道更加深刻?

  在给MBA上《领导、问题与危机管理》这门课时,我研究了古今中外很多著名案例后发现,还是毛主席的危机管理最值得研究学习,因为毛主席有一套勇气文化,所以老人家艺高胆大,常常在别人(包括对手)还没有,或者还来不及决策时,就及时果断采取了措施,常常抢占先机,一鼓作气势如虎,干劲彻底解决问题(包括消灭敌人)。关于这一点,可以概括为毛主席善于及时准确抓主要矛盾的本领,由此衍生出他果断决策的能力。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里想说一下毛主席逝世后出现了一大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这样企业的决策者往往比较注意潜心研读毛主席著作,比某些官员更认真感悟毛主席之道。因为他们一旦成了当局者——名副其实的决策者时,才忽然有了类似毛主席当年做决策的感觉。他们切实懂得遇到重大问题需要做决断时,当局者与旁观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心境。这样的企业领导者,与战争年代的指挥员属于同类型的人,也就是说,他们的一个决定,关乎一个集体的生死存亡。这样因为责任重大,所以,人的心境容易发生紊乱,也就容易出现违背常识的想法说法做法,导致后患无穷。为此企业领导者,往往就十分重视自我修炼,他们研读毛主席著作,感悟毛主席之道,是自觉行为。

  有很多人喜欢谈论周总理,这也无可非议,但是,务必请注意,周恩来这个人是不适合当一把手——决策者的,他是一个杰出的执行者。

  在处理西安事变之后的一些具体事物,周恩来的确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那是在毛主席的路线、方针指导下所做的事情。

  为什么那么多干企业干得好的一把手把毛主席的哲学方法论搞得那么娴熟?

  这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