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过去了,有些人死咬住“大跃进”不松嘴,尤其是“文革”中受到冲击的一些人,专拿这段历史说事,其险恶用心就是要把毛主席彻底抹黑,以解心头之恨。
那么,“大跃进”这口“锅”该不该扣到毛主席的头上呢?
如果客观地看待历史,毛主席提出“大跃进”的口号,以及制定的总路线是没有问题的。
1957年11月,毛主席到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的庆祝活动。
二战后,苏联经济发展飞速,并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当时,他们信心十足,提出了要在短时间内赶上和超过美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口号。一时间,社会主义国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相信社会主义完全可以更有效地集中人力和财力,加速推进经济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毛主席的精神也得到了振奋,对国内的经济发展有了新的想法,并提出15年钢产超英赶美的计划。
从出发点来看,毛主席的主观意识是希望通过“大跃进”运动,把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各种资源充分调动起来,使中国快速走上富强之路。这一点毋庸置疑,无可非议。
另外,毛主席提出了“大跃进”的总路线,既: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从经济管理学的角度来审视“总路线”的内容:“多”是指产量;“快”是指效率;“好”是指质量;“省”是指成本。
可见,这个提法与经济管理的要素有着很强的一致性,并非凭空而来。
另外,虽然“大跃进”是毛主席发起的,但也是通过决策层讨论和同意的,大家都举过手,鼓过掌,应该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
更值得主意的是,这场运动毛主席是领导者,但不是直接指挥者。所以,出了问题领导者有责任,指挥者也同样难辞其咎。
因此,出了问题把责任全部推到毛主席身上显然是不公平的。
“大跃进”的错误纠正后,1962年1月11日,毛主席在北京召开了县级以上干部大会,到会人数高达7113人。其目的是总结教训,统一全党的认识。
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坦率地开展了自我批评,说:“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
毛主席把“大跃进”的责任主动揽到自己身上,目的是为了维护党的团结,是一种高风亮节,是一种勇于担当,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种心底无私。
这种精神本是所有党员干部该学习的。但是,有人却借此大做文章,甚至提出什么“三七开”,真是小人之心,卑鄙下流。
提起“大跃进”,人们马上会想到“浮夸风”,这是“大跃进”的一个显著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这股风很快便被毛主席察觉了。他立刻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并予以纠正。
1958年8月,毛主席在河北农村调研时问一个妇女主任:
他“你认为你们生产队能完成粮食产量的目标吗?”
妇女主任回答:“差十万八千里!”
毛主席又问:“那你们想怎么办呢?”
妇女主任说:“希望上面实事求是。”
毛主席听完,心里很难受,当下泪流满面。
随后,他在会议上大发雷霆,指着当地干部严厉地说道:
“你们信不信有老天爷?老百姓就是我们的老天爷,你们说亩产几万斤,欺骗老天爷是要遭报应的!”
随后,毛主席又到天津四合庄乡视察了亩产10万斤的试验田。回到北京,他对秘书说:“我种过地,对他们说的这些事情是不能相信的。”
时间不长,在北戴河工作会议上,讨论当年的钢产量指标问题,大部分人认为可以比去年翻一倍,实现年产1070万吨。
毛主席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目标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