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文学
2025年的上海,夏日的空气黏稠而沉重,街头巷尾的奶茶店依旧人声鼎沸。林晓芸站在“甜时光”奶茶店的柜台后,熟练地调制着一杯珍珠奶茶。她的手指在奶茶机上飞舞,眼神却不时飘向窗外,思绪早已飞到别处。
晓芸今年28岁,大学毕业后辗转于各种小企业打工,最终在这家奶茶店落脚。工资不高,每月3000元,但老板娘阿芳待她不错。开店之初,阿芳曾私下找她商量:“晓芸,店里刚起步,社保这块压力大,咱们能不能先不交?你每月能多拿500块现金,怎么样?”晓芸算了算,觉得划算,况且她对社保也没什么指望——谁知道几十年后还能不能领到退休金?于是,她点头同意了。
这笔“灰色协议”成了她和阿芳之间的默契。晓芸每个月到手2600元,日子虽紧巴,但也能应付。她和阿芳的关系也因此多了一层微妙的信任,像是风雨中同舟共济的伙伴。
---
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一则司法解释,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新闻里说,任何不缴纳社保的协议一律无效,员工可以随时起诉单位补缴社保,还能要求经济赔偿。晓芸刷到这条新闻时,手一抖,差点把刚调好的奶茶洒了。
“这是啥意思?”她皱着眉,自言自语,“我可以去告阿芳姐,让她补社保?”
晚上,晓芸窝在出租屋的单人床上,手机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她打开社交软件,群聊里已经炸开了锅。有人说:“这不就是鼓励咱们讹老板吗?告一告,钱就到手了!”还有人冷笑:“社保?交了也是给政府打水漂,我宁愿拿现金。”晓芸看得心烦,索性关了手机。
她想起阿芳。阿芳是个40多岁的单亲妈妈,独自撑起这家奶茶店。店里生意时好时坏,房租、人工、水电,哪样不是压在阿芳肩上的担子?晓芸知道,店里三个员工都不交社保,这是大家的默契。如果她真去告阿芳,店里还能撑下去吗?阿芳会不会恨她?
可另一个声音在她心底响起:如果不告,自己的权益怎么办?新闻里说,上海的社保基数是7384元,远超她的工资。补缴社保,再加上赔偿,她能拿回一笔不小的钱。这对她这样一个月光族来说,诱惑不小。
---
几天后,晓芸在店里遇到了老王,一个送外卖的熟客。老王是个50多岁的汉子,脸上满是风吹日晒的痕迹。他点了一杯柠檬茶,边喝边跟晓芸唠嗑:“听说了没?最高法那新规,咱打工人可算扬眉吐气了!我前两天去劳动局问了,我那快递公司没给我交社保,我准备告他们,少说能拿几万块!”
晓芸心头一震,笑着应和:“那挺好,祝你发财!”可她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老王走后,她忍不住问阿芳:“姐,你听说了那个新规吗?社保的事……”
阿芳正在盘点库存,头也没抬:“听说了。咋了,你想告我?”她语气半开玩笑,可晓芸却听出了一丝警惕。
“哪有!”晓芸连忙摆手,“我就是问问。”她低头继续擦柜台,手却不自觉地攥紧了抹布。
---
夜里,晓芸失眠了。她打开手机,搜索“社保起诉赔偿案例”。屏幕上跳出一堆帖子:有人起诉公司后拿到了十几万赔偿;有人因为老板没交社保,告赢后公司直接破产。晓芸越看越心惊,脑海里浮现出阿芳那张疲惫却坚强的脸。
她想起三年前刚来上海时,租房押金都交不起,是阿芳借了她2000块,叮嘱她:“慢慢还,没利息。”她还想起去年冬天店里生意不好,阿芳咬牙给员工发了年终奖,自己却偷偷吃了一个月的泡面。
可她又想到自己。28岁了,没房没车没存款,未来一片迷雾。社保虽然遥远,但万一哪天真用得上呢?她听说过一个远房亲戚,生病住院时因为没社保,掏空了全家积蓄。如果她现在不去争取,未来会不会后悔?
---
几天后,晓芸鼓起勇气,找到了一家免费咨询的法律援助中心。律师是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语气平静:“你的情况很常见。只要你能证明劳动关系,法院肯定支持你。补缴社保,外加赔偿,少说也能拿五六万。”
“五六万……”晓芸喃喃自语,心跳加速。那是她两年的工资啊!可她又问:“如果我告了,老板会不会破产?”
律师推了推眼镜:“那得看她公司的情况。很多小企业确实撑不住这种官司。”
晓芸走出法律中心,站在街头,耳边是车水马龙的喧嚣。她抬头看向不远处的“甜时光”奶茶店,霓虹招牌在夜色中闪烁,像是在嘲笑她的犹豫。
---
一个月后,奶茶店的门上贴了一张告示:“因经营不善,本店即将关闭,感谢大家多年支持。”晓芸站在店门口,手里攥着一份劳动仲裁的申请书。她终究还是递交了起诉材料。
法庭上,阿芳没有请律师。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站在被告席上,眼神复杂地看着晓芸。法官宣读判决时,晓芸低着头,不敢看阿芳的眼睛。最终,法院判决阿芳补缴三年社保,并赔偿晓芸4.8万元。
晓芸拿到钱的那天,独自坐在出租屋里,银行卡里多了几万块,可她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她打开手机,看到群里有人在讨论:“又一个老板被员工告倒了,活该!”“这政策真好,咱打工人终于硬气了!”
她关掉手机,脑海里却浮现出阿芳最后离开法庭时的背影——佝偻、疲惫,像被抽干了所有力气。晓芸突然想起多年前,家乡小镇上邻里间的互帮互助:谁家缺米,邻居送一袋;谁家有事,大家搭把手。那时候,人与人之间还有信任,还有温暖。
可现在呢?她看着窗外灯火通明的城市,觉得一切都陌生而冰冷。政策像一把无形的刀,割开了她和阿芳之间的那点信任,也割裂了这个社会最后的一点温情。
---
几年后,晓芸换了份新工作,在一家大公司做文员,社保按时缴纳,生活稳定却空虚。她偶尔会路过“甜时光”奶茶店原来的地址,那里已经变成了一家连锁咖啡店。她站在门口,耳边仿佛还能听见阿芳爽朗的笑声:“晓芸,干活麻利点,晚上姐请你吃烧烤!”
她转过身,融入人群。身后,城市的霓虹灯依旧闪烁,却掩不住裂缝正在悄然蔓延——人与人之间,信任的裂缝,社会的裂缝。
(完)
-
创建时间: 2025年8月12日
-
最后更新: 2025年8月12日